久久九九热re6这里只有精品,国产亚洲欧洲精品,欧美在线综合在线,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

<menuitem id="3wyru"></menuitem>
  • 
    
    <td id="3wyru"><menuitem id="3wyru"></menuitem></td>

    <address id="3wyru"></address>
  • 【世界時快訊】金風(fēng)玉露時 乞巧望秋月——文物中的七夕

    時間:2022-08-05 08:36:58 來源: 人民日報


    圖①

    圖②


    (資料圖)

    圖③

    今年8月4日是七夕,與立秋正是前后腳。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,也是古代女子乞求智巧的節(jié)日。2006年,七夕節(jié)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。從古至今,七夕承載著中國人的美好愿望和精神氣質(zhì),在與七夕有關(guān)的古代器物中,我們更能感受到這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的浪漫與溫馨。

    桐蔭乞巧

    清代《月曼清游圖》冊為陳枚所繪,絹本,設(shè)色,共12開,每開縱37厘米,橫31.8厘米,現(xiàn)藏于故宮博物院。其中的七月景“桐蔭乞巧”(圖①,故宮博物院供圖)描繪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場面。圖中的樓臺房室建筑采用焦點透視法繪成,在有限的畫面上擴展出無限的空間。

    七夕之夜,仕女們以碗裝水置于庭院,然后將一束針散放其中,人們爭相觀看在水中呈現(xiàn)的圖案。據(jù)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,放針者的手就越靈。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(fēng)俗的變體,源于穿針,又不同于穿針,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(jié)俗。

    鵲橋仙渡

    清代粉彩“鵲橋仙渡”人物圖盤(圖②,北京藝術(shù)博物館供圖),現(xiàn)藏于北京藝術(shù)博物館。此盤口徑14.4厘米,底徑9厘米,高2.9厘米。造型為敞口,淺弧腹,圈足。采用拉坯成型工藝,形制規(guī)整,裝飾極為講究。不僅口沿涂金,其內(nèi)外壁還采用了清中期十分流行的“粉彩軋道”工藝,即在天藍釉地上先剔劃出淺淺的卷草紋,然后再在其上飾以粉彩花卉紋與朵云紋。盤內(nèi)底置描金圓形開光,開光內(nèi)以粉彩繪人物故事圖:畫中一青年男子坐于牛背上,正與左方的女子互述衷腸。背景襯托著祥云、星辰與鵲鳥。外底施白釉,中心書紅彩“鵲橋仙渡”四字雙行雙方欄楷書款。

    北京藝術(shù)博物館研究館員楊俊艷介紹,此盤無論是裝飾工藝還是題材內(nèi)容,均與清代文獻記載相吻合,從而為人們了解清代七夕節(jié)令用瓷的圖案形式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。

    長毋相忘

    按照民間傳說,七夕表達的是“不離不棄”“白頭偕老”的情感。2011年從江蘇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十二號墓出土的“長毋相忘”銀帶鉤(圖③,南京博物院供圖),就是一件“愛的信物”。

   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陳剛介紹,古代的衣袍沒有紐扣,只能用束帶從腰部系住衣袍,這件帶鉤出土于墓主人腰部位置,可以證明用來系連束帶的兩端。

    此帶鉤銀質(zhì),為常見的琵琶形鉤體,模鑄,形體精小,整器長3.7厘米、高1.8厘米。銀帶鉤以中剖線為軸,自鉤首龍耳下開始兩側(cè)錯飾云氣紋,鈕面亦做同心圓的錯銀紋樣。此帶鉤的精妙之處在于:既能沿中軸對半將一鉤分為大小均等的二鉤,也可以利用鉤首、尾兩端處突出的鉚釘符合成一鉤。在可分合的鉤身內(nèi)面,鑄有“長毋相忘”四字吉愿語,一側(cè)鉤身為陽文,另一側(cè)鉤身為陰文,兩鉤扣合文字便隱匿不見。又因兩鉤合并成一鉤使用時,將鉤鈕扣入革帶的細槽內(nèi)卡緊,整器便密不可分了。這更令銀帶鉤含有一層“不分離”的寓意。

    (綜合本報記者王玨、施芳、姚雪青報道)

    關(guān)鍵詞:

    網(wǎng)站簡介 網(wǎng)站團隊 本網(wǎng)動態(tài) 友情鏈接 版權(quán)聲明 我要投稿

    Copyright? 2014-2020 中原網(wǎng)視臺(ju8hn6.cn)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