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天我們所見太陽系的行星軌道,與太陽系‘童年’時有很大不同。”浙江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劉倍貝說,太陽系誕生之初,星際空間中的氣體分子云坍縮,中心部分形成太陽,殘余物質繞恒星旋轉形成一個扁平的“原行星盤”。
行星在原行星盤內(nèi)成長,與盤中氣體相互作用,軌道逐漸圓化并向內(nèi)遷移。然而現(xiàn)今木星、土星、海王星、天王星等巨行星的軌道分布更為開闊,巨行星也脫離了原有的共振狀態(tài)??茖W家們認為巨行星的軌道經(jīng)歷過動力學劇變。
研究團隊認為,在太陽系初期,原行星盤受到太陽“光致蒸發(fā)”作用,盤中氣體從內(nèi)向外耗散,誘發(fā)了巨行星軌道的重塑并引起動力學不穩(wěn)定。
原行星盤氣體耗散下的行星示意圖。(浙江大學供圖)
“這時太陽就好比一個巨型吹風機,不斷‘吹’走盤中的氣體?!眲⒈敦愓f,原本向內(nèi)遷移的行星受到向外的氣體作用力,改變運動方向,在經(jīng)歷劇變之后到達現(xiàn)今的軌道構型。
他們的研究表明,該過程在太陽系誕生后約500萬到1000萬年間發(fā)生?!拔覀儚脑虑螂E石坑的年齡上找到了新的佐證?!眲⒈敦惤榻B,巨行星軌道的動力學變遷導致強大的引力擾動,迫使周圍小天體不斷撞向其他行星和衛(wèi)星,并在星體表面留下隕石坑?!霸虑螂E石坑有著廣泛的年齡分布,小行星撞擊事件隨時間自然衰減,這也符合團隊提出的模型。”
業(yè)內(nèi)人士表示,巨行星軌道演化對包括地球在內(nèi)的其他行星、衛(wèi)星和小天體的演化,以及地球生命的起源、宜居特性等多方面影響深遠。太陽系巨行星軌道演化的新模型,很可能補足了此前太陽系演化理論中缺失的部分。(記者朱涵)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9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7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
頭條 22-04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