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園里戲曲愛好者演唱、排練:往前走,看墻頭。
(資料圖片)
正定戲曲愛好者跟老師學(xué)戲
每個夏日傍晚,河北石家莊正定縣城的公園和廣場上,總會聚集不少票友們吹拉彈唱的身影,讓千年古城洋溢出悠然的戲曲之韻。千百年來,對戲曲藝術(shù)的熱愛,一直深藏在這座城市的根脈中。
兒童配樂朗誦:《天凈沙·秋》孤村落日殘霞,輕煙老樹寒鴉,一點(diǎn)飛鴻影下。青山綠水,白草紅葉黃花。
元曲博物館內(nèi)的白樸蠟像
元朝時期,正定還保留著古稱——真定,這首《天凈沙·秋》,就是徙居真定的元代作家白樸所作的一首散曲。700多年前,一大批像白樸一樣的優(yōu)秀劇作家匯聚于此,創(chuàng)造出元曲藝術(shù)的輝煌。石家莊學(xué)院文學(xué)與歷史學(xué)院副教授馬琳萍說,盡管時代的變遷讓元曲不再廣為人知,但在正定,依然保留著元曲最本真的味道。
正定古城
馬琳萍:在元代,這一帶地域叫做真定路,由中書省直接管轄,它是僅次于大都的經(jīng)濟(jì)文化中心,被譽(yù)為“天下之巨郡,四方之都會”。老百姓吃飽喝足了去看戲,歌舞樂生平,百姓安居樂業(yè),為元曲的發(fā)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(zhì)和文化基礎(chǔ)。
正定南城門城樓
叫賣:俺們這有燒麥、饸烙、崩肝、熱切丸子,都是我們店的特色,您看咱們想點(diǎn)點(diǎn)兒嘛?吃點(diǎn)嘛?燒麥有牛肉的,羊肉的,有三鮮蝦仁的……
正定美食燒麥
中午12點(diǎn),正定古城的百年老店“王家燒麥”店里人頭攢動,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匯聚于此,品嘗正定的美食。當(dāng)耳邊傳來帶有濃郁河南味兒的叫賣聲時,很多游客也會頗感驚訝:為什么正定與河南開封遠(yuǎn)隔千里,口音卻極為相似呢?正定文史研究學(xué)者張文慶說,這是時代變遷給正定留下的另一個深刻印記。
正定美食八大碗
張文慶:元朝有一個作家叫納新,他在《河朔訪古記》一書中記載,原來蒙古人曾經(jīng)與宋國約定共同消滅金國,金國滅亡后土地歸宋,人口歸元,當(dāng)時的開封一帶是金國的地盤,而真定是元朝的地盤,因此金國滅亡后,元朝便把開封一帶的部分人口遷往了真定,所以真定一帶的開封人越來越多。
正定元曲博物館內(nèi)的曲牌
張文慶說,雖然經(jīng)歷了幾百年的世事變遷和語言融合,至今我們依然能從正定人口中聽出“開封味兒”。
張文慶:昨天說成“夜隔”,中午說成是“晌火”,放風(fēng)箏叫“放猴”,不舒服說“不得勁兒”。還有一些讀音,比如車讀作“che”,熱讀作“re”,也有團(tuán)音讀作了尖音的,如“火箭”讀作“huozian”,“新”讀作“sin”等。
昆曲版《墻頭馬上》:丹青點(diǎn)染鳳求凰,直上碧空任翱翔……
評劇《墻頭馬上》演員在正定南城門城樓上進(jìn)行彩排
《墻頭馬上》是一部白樸當(dāng)年在正定創(chuàng)作的元雜劇。盡管元代中期后,元曲逐漸式微,但在后世戲劇文化中,依然隨處可見元雜劇的蹤影。時光的腳步從不停歇,而正定永遠(yuǎn)不會忘記元曲的根。
正定元曲博物館
兒童合唱:孤村落日殘霞,輕煙老樹寒鴉,一點(diǎn)飛鴻影下。青山綠水,白草紅葉黃花。元,白樸。
正定南城門
登得上城樓,望得見古塔,記得住鄉(xiāng)愁。如今,古城正定的孩子們,從懂事起就開始吟唱這首來自700年前由元代作家白樸所作的散曲《天凈沙·秋》,這詩詞以及古老的元曲,還將在這里世代流傳。
頭條 22-08-28
頭條 22-08-28
頭條 22-08-28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7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
頭條 22-08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