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九九热re6这里只有精品,国产亚洲欧洲精品,欧美在线综合在线,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

<menuitem id="3wyru"></menuitem>
  • 
    
    <td id="3wyru"><menuitem id="3wyru"></menuitem></td>

    <address id="3wyru"></address>
  • 80后90后不會種地? 河南8500萬畝小麥豐收給出答案

    時間:2022-06-09 08:49:36 來源: 大象新聞


    編者按:

    麥收時節(jié),中原大地麥浪滾滾,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,金黃的麥子正在顆粒歸倉。當前作為中原糧倉的河南麥收過半,大規(guī)模麥收已越過黃河,一路向北漸次揮鐮,河南夏糧豐收在望。手中有糧,經濟社會發(fā)展才更加沉穩(wěn)、更有底氣。經歷暴雨和疫情,在特殊之年交上特殊答卷,這是河南對全國大局的重要貢獻,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。大象新聞推出系列報道,解讀糧安天下的中原擔當。

    80后90后不會種地? 河南8500萬畝小麥豐收給出答案

    又是一年夏收之時,在被譽為“國人糧倉”的中原大地,家家戶戶早已準備好迎接新糧。

    6月7日,河南夏收已九成。來自省農業(yè)農村廳的消息顯示,截至7日17時,我省已收獲小麥7310萬畝,約占全省種植面積的86%。

    曾幾何時,民間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:“70后”不愿種地,“80后”不會種地,“90后”不提種地。然而,如今的中原大地,活躍著越來越多的“70后”“80后”“90后”新農人的身影。

    這樣的變化背后,究竟原因何在?又是什么,讓年輕人重新愛上了種地?

    從先種再收到先“收”再種——更像工業(yè)的訂單式農業(yè)

    “現在忙得連接電話時間也沒有。”6月6日,氣溫超過35℃,農人們依然忙得熱火朝天。面對電話另一端的親友,新蔡縣種糧大戶姜明陽連說抱歉。

    “夏收剛剛結束,現在忙著搶種。”他解釋說。

    姜明陽的500畝麥田種的是高筋小麥,今年收成不錯,“每畝能收1200斤左右”。

    豐收的數字總是讓人欣喜。而這一切,原本并不在這位“90后”的人生規(guī)劃內。

    2015年,剛剛退伍的姜明陽回到老家駐馬店新蔡,開起了拉面館。在進貨過程中,他發(fā)現店里需要的高筋面粉價格比普通面粉貴了不少,于是便試種了50多畝高筋小麥。“沒想到每斤比普通小麥貴2毛錢。”

    嘗到甜頭后,姜明陽流轉了500畝地,開始專心種地。“每年50多萬斤收成賣給面粉廠,凈利潤超過30萬。”

    看到“90后”種小麥賺了錢,越來越多的鄉(xiāng)親們也開始種起了高筋小麥。2019年,姜明陽成立了農業(yè)合作社,成為帶動100多農戶致富的合作社負責人。

    從“種糧大戶”到“致富帶頭人”,姜明陽的法寶便是“訂單式農業(yè)”。

    “我們和企業(yè)預先簽訂協議,按需種植高筋小麥,等到收獲后直接送到糧食加工企業(yè),不僅省心省力,也大大提升了小麥的附加值。”

    如今,姜明陽手中握有每年500萬斤的糧油訂單,成了大伙眼中的“能人”。他告訴記者,以前種地總是先種再收,而現在則是先“收”再種。正是這種次序上的變化,讓農業(yè)有了工業(yè)的影子,也讓不少年輕人有了投身農業(yè)的意愿與底氣。

    無人機灑農藥、手機遙控噴灌……高標準農田里種地很“科幻”

    與“90后”姜明陽不同,“80后”小伙王雷返鄉(xiāng)種地,則直奔主題。2018年,已在深圳工作多年、拿著20多萬年薪的他放棄國企“鐵飯碗”回到老家鄲城,開始了自己的農人生涯。

    “老一輩人種地總是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每天很辛苦,但收益很低。”王雷說,選擇回鄉(xiāng)種地,就是希望用年輕一代人的想法、觀念加上現代科技,改變這種傳統(tǒng)。

    種地雖然看似沒有技術含量,但其實并不容易?;剜l(xiāng)第一年,100多萬本金就賠掉了一多半。“主要是沒有經驗”他說。

    在縣農業(yè)部門和專家指導下,王雷將流轉的1600多畝地種上了花生、紅薯等經濟作物,在科學種植和悉心照料下,實現了豐收。

    剛剛穩(wěn)定了效益,王雷又做了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決定:把花生紅薯改為種植小麥。要知道,經濟作物比小麥收益高不少,種藥材的話收入更是能比種小麥高三四倍。顯然,這是一個不怎么劃算的“買賣”。

    王雷告訴記者,之所以改種小麥,一方面是緣于投身農業(yè)的情懷與初衷:“大家都說河南是糧倉,要抓好糧食安全,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和黨員,肯定要積極響應”,另一方面,也因為小麥種植的前景看好。

    鄲城是全國主要的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,全縣建設高標準農田132萬畝,小麥病蟲害無人機統(tǒng)防統(tǒng)治達90%以上。在王雷的麥田里,澆水通過手機遙控,噴灑農藥有無人機編隊“幫忙”,通過遍布田間地頭的監(jiān)測站,在手機上就可以掌握墑情。

    “以前500畝地要用10臺柴油機抽水,澆地要一個多星期,現在用自動化噴灌設備只需要一天;以前澆一畝地成本40多元,現在只需要10塊錢。”王雷算了這樣一筆賬:1600畝地,除去各種成本,每畝凈收益800元左右。

    可以說,正是現代化的農業(yè)生產,讓“80后”看到了種地的魅力。王雷告訴記者,在他身邊,有越來越多的同齡人帶著新想法、新模式投身種地,與老一輩相比,他們更像是在創(chuàng)業(yè)。

    50畝“不賺錢”、3000畝“不愁賺錢”,抗風險的土地流轉讓農民有了底氣

    “這是水災過后的第一次收麥,大伙種糧更有底氣,也更有信心。”提起今年的夏糧豐收,豫北浚縣的種糧大戶周位起這樣對記者形容。

    周位起是??h偉一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的負責人,也是一名“70后”。2003年,在鄉(xiāng)政府招商辦上班的他主動辭去公職,選擇回鄉(xiāng)當一名種地的農人。

    好不容易培養(yǎng)出來的孩子,為何重新回去種地?很多人對此都不理解。周位起解釋說,自己是學農出身,見不得土地荒著。

    “當時大家都說種地不賺錢,不如上外面打工。因此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和孩子。”抱著讓土地生“金”的想法,他賣掉了房子,在老家西湖村租了50畝地,專種小麥。

    通過土地流轉和不斷繁育良種,周位起的小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,效益也不斷提高。如今,曾經的50畝地已經增加到3000畝,他還成立了合作社,帶動1000多農戶走上了致富路。

    在土地流轉的同時,周位起還在自己的3000畝地進行小麥育種,提供給種地大戶、家庭農場和外地市場。他對記者表示,過去說種地賺不到錢,一是規(guī)模小,二是靠經驗不靠科學。而現在種地,動輒流轉幾百上千畝地,通過科學育種、科學管理、訂單式生產,能夠產生媲美工業(yè)生產的效益。

    “規(guī)模越大,抗風險能力越大。以前大家看不起種地的人,而現在動輒上千畝地,只要見識過土地流轉,誰都說種地是個偉大的職業(yè)。”周位起說。

    從“新農人”到高素質農民 河南正打造扛穩(wěn)糧食重任中堅力量

    “三夏”時節(jié),說起河南的糧食生產,人們常常會拿出這樣一組數字:

    2017年,河南糧食總產量躍上1300億斤臺階并保持至今。其中,小麥產量更是穩(wěn)定在700億斤以上,不僅滿足了自身1億人口的吃飯問題,每年還外調原糧及制成品600多億斤,為中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。

    與民間傳言不同的是,在這一過程中,有越來越多的“70后”“80后”“90后”堅守農田,并且愛上了種地。這一切,都得益于不斷向好的農業(yè)前景,和泥土中所孕育的家國情懷。

    河南省現代農業(yè)產業(yè)技術經濟評價體系首席專家張道明對記者表示,隨著農業(yè)科技創(chuàng)新、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,現代農業(yè)逐漸告別牛拉人耕的時代。數字農業(yè)、直播帶貨、智能機械化生產等新模式、新方式,吸引了一大批“田秀才”“土專家”“鄉(xiāng)創(chuàng)客”活躍在中原大地的田間地頭,成為持續(xù)推動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落地、加快實現農業(yè)農村現代化的中堅力量。

    “事實上,與老一輩的農民相比,這些投身農業(yè)的‘70后’、‘80后’、‘90后’已經有很大的不同,我們稱之為高素質農民。”張道明表示,高素質農民群體有文化、懂技術、善經營、會管理,有情懷、有本領、有責任、有擔當。如今,我省正按照“人人持證 技能河南”的要求,在全方位、系統(tǒng)化培育的基礎上,讓手持技能證書的新一代農民真正成為高素質、職業(yè)化的新農人,為未來誰來種地、怎樣種好地提供人才保障。

    據了解,截至2021年底,全省已培育各類高素質農民131萬人。拿起增收致富“金扁擔”的高素質農民,不僅回答了“誰在種地”“怎樣種好地”的疑問,也在成為河南扛穩(wěn)糧食安全重任的中堅力量。(大象新聞·映象網記者 宋迎迎)


    網站簡介 網站團隊 本網動態(tài) 友情鏈接 版權聲明 我要投稿

    Copyright? 2014-2020 中原網視臺(ju8hn6.cn) All rights reserved.